一、粗糙度评定参数
轮廓的平均算术偏差Ra: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在实际测量中,测量点的数目越多,Ra越准确。在实际生产中多用Ra指标。
轮廓最大高度Rz:轮廓峰顶线和谷底线之间的距离。在幅度参数常用范围内优先选用Ra,Rz也常用于评定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
轮廓最大高度偏差Ry(或Rmax):轮廓的最大微观高度偏差。在日本等国常用Rmax符号来表示,欧美常用VDI指标。
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Rsm: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微观不平度间距的平均值。微观不平度间距是指轮廓峰和相邻的轮廓谷在中线上的一段长度。相同的Ra值的情况下,其Rsm值不一定相同,因此反映出来的纹理也会不相同,重视纹理的表面通常会关注Ra与Rsm这两个指标。
轮廓支承长度率Rmr:用轮廓支承长度率表示形状特征参数,是轮廓支撑长度与取样长度的比值。轮廓支承长度是取样长度内,平行于中线且与轮廓峰顶线相距为c的直线与轮廓相截所得到的各段截线长度之和。
二、粗糙度等级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粗糙度等级通常通过不同的评定参数来界定,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单位为μm)。以下是根据Ra值划分的一些粗糙度等级范围(这些范围可能因不同的行业或标准而有所差异):
极高精度表面:Ra值小于0.01μm。
超精细表面:Ra值在0.01μm至0.25μm之间。
精细表面:Ra值在0.25μm至0.8μm之间。
中等粗糙表面:Ra值在0.8μm至3.2μm之间。
一般粗糙表面:Ra值在3.2μm至6.3μm之间。
粗糙表面:Ra值大于6.3μm。
三、粗糙度评定方法及标准
比较法:使用于车间现场测量,常用于中等或较粗糙表面的测量。方法是将被测量表面与标有一定数值的粗糙度样板比较来确定被测表面粗糙度数值。
触针法:利用针尖曲率半径很小的金刚石触针沿被测表面缓慢滑行,金刚石触针的上下位移量由电学式长度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滤波、计算后由显示仪表指示出表面粗糙度数值,也可用记录器记录被测截面轮廓曲线。一般将仅能显示表面粗糙度数值的测量工具称为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同时能记录表面轮廓曲线的称为表面粗糙度轮廓仪。
此外,还有显微镜调焦法、复制胶带法等评定方法。国际标准ISO 8503将表面粗糙度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说明,包括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的技术要求和定义、喷射清理后钢材表面粗糙度分级及样板比较法、ISO基准样块的校验和表面粗糙度的测定方法(显微镜调焦法、触针法)、表面轮廓的复制胶带测定法等。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13288.1至GB/T 13288.5系等同翻译了ISO8503系列标准。
综上所述,粗糙度标准涵盖了多个评定参数、等级划分以及评定方法和标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粗糙度标准和相应的测量方法。